出發來禮納里住宿的前幾天,一直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有人說這裡像歐洲,因為整大片的房子都是尖頂的小木屋,整齊劃一的排列,這裡其實是集合了三個地區的原住民村落的永久屋,首先來到瑪家穀倉報到,接待的秋月帶著我們到「花仙子」房。
花仙子房的主人是春花媽媽,他們家的門口滿滿的花草,難怪叫花仙子,秋月說她跟春花媽媽兩個人合體就是春花秋月了。哈
春花媽媽原來是住在瑪家鄉瑪家村,因為莫拉克風災摧毀了他們的家鄉,所以才住在現在的永久屋。
照片上的房間就是準備給我們入住,也是春花媽媽家的二樓,二樓其實有兩個房間,目前都有做為接待家庭。
百納被的風格和木質地板,倍感溫馨,不過溫馨的地方可不只如此。
東西整理一會,春花媽媽馬上端出一盤地瓜,要我們吃,說這是山上的地瓜耶!
入住這天是十二月的二十九號星期五晚上,隔天是村裡報佳音的活動,晚餐後春花媽媽和她的老公就去練唱和表演,我們在客廳看電視吃地瓜的時候,春花媽媽不知道從哪變出一鍋樹豆小米湯圓,我們又有口福了!
樹豆跟我們平常吃的長豆口感是一樣,不知道是樹豆還是小米或者是兩種混合起來,有股淡淡的青草味。
小米湯圓一咬下去,裡面的肉汁就湧入口中,經過稍微醃製過的肉塊有鹹有點酒香,跟我們吃過的鮮肉湯圓比,湯圓沒那麼黏,肉香味更明顯,吃完這一碗就當晚餐了吧!
這是春花媽媽家的客廳,也是我們用餐的地方,小巧簡單。
客廳一角還有頭飾呢!
隔天早上春花媽媽幫我們準備的早餐之一。
另外還有一人一份飲料加火腿吐司蛋,雖然不是親手做,但怕我們吃不飽,買了一堆,吃不完的就打包路上吃。
初來到禮納里時,確實覺得好多木屋有那麼一點點像是北歐的樣子。
但是當你細細看見居民在不同角落的巧思之後,只會覺得這裡是禮納里。
木屋搭上帆布棚架,外牆上鋪滿石板馬賽克,歐洲風情混搭台為混搭排灣族風格。
有的人家門口就放上了大型木雕作品,原民風木雕跟歐風小木屋的組合,真的很妙。
乍看之下確實有點國外的樣子,順著山坡建造的木屋,一層一層。
晃晃的時候看見這隻三八痣流氓貓,因為牠散發有點凶狠的樣子,嘴邊確有黑色花點,看見牠就忍不住想笑,雖然牠老大不爽的面貌。
早餐後,到處去晃晃。
走到瑪家兒童育樂教室,不禁被牆上充滿圖騰的彩繪吸引。
既原民又現代,粗黑的外框線的大曲線,是百步蛇嗎?上頭圓圓的圖形是眼睛嗎?
百步蛇和陶甕。
瑪家育樂教室旁有座休閒廣場,中間有舞台,以及木雕裝飾。
用鮮黃色的棚子作為遮蔽,這撐開的黃色帆布,像雨傘像蝙蝠展開的翅膀。
中間圓形條紋的廣場頂部,也像鯨魚的腹部,可以想像鯨魚游過仰頭只看見牠腹部的景象。
很有裝飾的青年集會所。
草地上遺留下禮納里日前辦野餐活動的布條。
禮納里部落腹地廣大,自成一個大聚落,裡面集合了以前瑪家鄉瑪家村、三地門大社村及霧台鄉好茶村,在這裡可以看見很不同的排灣族和魯凱族文化,如果想再深入點體驗,就試試接待家庭囉!或者來一場舊筏灣之旅吧!
屏東旅遊 禮納里部落 網站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瑪卡札亞街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