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出生於大稻埕茶葉世家的作者王淑婉女士,將自己的童年回憶寫於《茶行的女兒》這本書,在作者簡介提到,作者原先是將文章發表於個人部落格中,後來才出書,書分成三個部分:童年停格、茶葉香的童年及不悔的癡情,前面二項主要是寫作者童年經歷及父母親的故事,最後是作者四舅舅和舅媽的愛情故事。

自序中,作者簡述了自己的人生事件,告訴大家她動筆寫作的契機,那時經歷孩子離巢期,為了排解孤獨開始和朋友爬山,卻不小心在爬山的時候摔傷了腳,因此在家休養期間,就誕生了這本書,她說寫這本書的時候「一個字一個字如噴泉般湧出來」,她也用自己曾經看過的一句話為書寫下了定義「寫作其實是尋找回家的路」。

閱讀這個故事前我覺得可以先準備一壺茶,因為文中不時會出現茶行的氣味描述,如果看書環境裡瀰漫著茶香,就真的很呼應內容了!

在翻閱書頁時,總能從作者的文字裡,投射出敘述的畫面,如同無聲的黑白影片那樣,文中的人、事、物及情景,都隨著我的每頁翻動,上演著。

日治末期到光復初期是故事發生的年代,那時的台灣物資普遍匱乏,但作者出生在茶行,她的生活非常的優渥,除了文中的描述,像是茶行請來工作的人數、擁有私家的溫泉別墅等,書中內頁幾張照片,也能看的出來,講究的服裝及家庭影像紀錄,和我的父母親童年的生活環境相比,應該是天壤之別,不過這不是重點,只是讓我忍不住覺得哇!不愧是當時臺灣茶葉出口排行前幾名的大戶人家。

作者的爸爸有兩個老婆,一位是大媽名正言順的老婆,另一位是妾,也就是作者的母親,讓我不禁做了些比較,大媽和母親都是童養媳,大媽是很傳統的從小就被送到別人家,吃苦直到成人嫁給作者的父親,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沒有愛,還是那年代男人有妻妾是很正常,後來又納了作者的母親為妾,與大媽的指定結婚不同,他們算是戀愛才結為連理,不過在這之前作者母親也是人家的童養媳,逃到姑姑家直到可以賺錢的年紀,和鄰居春金一起到台北當撿茶工,也因為這工作讓她母親逃離童養媳的命運,嫁給自己喜歡的人,很現實的是大媽就幾乎北打入冷宮了。

在這故事裡的大媽和母親同樣都是童養媳,大媽和養兄順理成章的結婚了,還生了兒子,直到丈夫將喜歡的女孩娶進門,就只能怨懟的過完接下來的人生,反觀作者的母親大概是已經知道預定要嫁的人不成材,所以逃走了,到茶行工作後因為老闆一見鍾情,兩人也相互有情意,可以說有了選擇權的婚姻,大媽就只能成為有名存實亡的妻,想到這,就覺得現在的我們還真幸福,沒有這種文化了。

書裡還寫到了日治末期和光復初期的政府治理,其中很驚訝她說日治時期言論還算自由,公開談論不妥「最多被抓去關二九天,吃幾頓臭酸飯就回來了」這件事,因為跟後續她提到光復後在二二八事件中,她的「二叔添灯,當時二二八處理委員會的宣傳部長,因仗義執言,提出諸多建言,卻不幸被憲兵隊帶走,後來確認遇害」,她還寫道那時的慘景「那時候淡水河已經滿是浮屍,以往清澈可見魚蝦的淡水河一夕之間留著社會菁英和知識份子腥臭的血水...」,多讓人驚恐,這和歷史課本寫的二二八事件因查緝私菸爆發暴動事件,怎麼好像兩回事。

最後四舅媽和四舅舅的愛情故事,簡直媲美韓劇了,一個從小女孩默默愛了比自己大上三十二歲的男人整整二十年,因為這男人她學習裁縫,以成為可以穿上時髦紅裙,足以匹配站在這男人身旁為目標,直到這男人遭逢人生巨變,她出現守護在男人身邊,並實現了這個愛情目標,這種愛情令人動容!


茶行的女兒/王淑婉著/初版/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4.0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茶行的女兒
    全站熱搜

    菌菌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